一个省级官员酒醉后写的书法,市场估价10个亿!
9月28日,故宫专家把《兰亭序》高清扫描件放大三十倍,发现连笔飞白里藏着三百多处肌肉记忆——酒只是帮他松了那0.1毫米的手腕。网友看完直播集体沉默:原来我们缺的不是酒,是日课。
9月28日,故宫专家把《兰亭序》高清扫描件放大三十倍,发现连笔飞白里藏着三百多处肌肉记忆——酒只是帮他松了那0.1毫米的手腕。网友看完直播集体沉默:原来我们缺的不是酒,是日课。
谢道韫——东晋才女,“未若柳絮因风起”一句封神,晚年夫死子亡,仍凭才学受人敬重
作品通过翰林陈君的请求而书赠,具有文人交往与养生思想传播的双重意义。赵孟頫作为元代书画大家,其书法融合晋唐风骨,此作展现了他将实用内容与艺术表达相结合的特点。
这是五代十国和凝《江城子》中的句子。细致地描写了新娘初入洞房,整理妆容、点燃香炉,等待情郎的场景,尽显娇羞与期许。
各位书友,我们今天不谈具体的点画技巧,也不谈某个特定的碑帖,我们来聊一个书法学习中非常核心,但却常常被初学者,甚至是一些学了很久的朋友所忽略的概念——“字组”。
首先介绍一下,康里巎巎,西域康里(今属哈萨克斯坦)人,字子山,号正斋,元代著名书法家。康里巎巎学书法,也是非常勤奋的,据说他可以日书三万字。就书法成就而言,他和赵子昂、鲜于枢等人齐名,被誉为“北巎南赵”。
赵孟頫的身份背景与出仕争议。赵孟頫是赵宋皇族后裔,宋朝灭亡后本想隐居江南避祸,却因名气太大被元朝廷征召。忽必烈见其容貌出众、才华横溢,不仅免于加害,还封以高官。后世对他“仕元”评价不一,但公认他为官公正,深得皇帝信任。这份“前朝皇族为元效力”的经历成了他的终生
洛神赋》卷纸本,行书,纵29cm,横220.9cm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。
赵孟頫是我们书法史上四大楷书中“赵体”的创始人,有许多朋友认为写小楷才是赵孟頫最拿手的绝活。他的好友,大书法家鲜于枢说:“子昂篆、隶、正、行、颠草,俱为当代第一,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!”
赵孟頫《归自吴门帖》,亦称《吴门帖》,纸本行书,书札常规尺幅,纵31.1厘米、横66.7厘米,19行144字,每行字数不一,收录于《致中峰和尚尺牍》,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,是赵孟頫写给其僧人好友中峰和尚的信札,向其表达收到来信的欣慰及撰写陈公墓志铭等事情。
赵孟頫《白云吟》行书作品,不仅是元代书法艺术的瑰宝,更是一幅展现文人精神世界的艺术画卷。诗中"我爱白云白,万里同一色"的吟咏,道出了赵孟頫对白云的深深偏爱,也映照出他高洁超逸的精神境界。
本文聚焦元代文人画由“旁支别派”走向画坛主流的历史转型,系统考察其兴起的社会条件、理论自觉与实践突破。文章指出,尽管文人画自北宋苏轼、米芾等人倡导以来已具理论雏形,然在宋金时期仍处于绘画边缘,未能撼动院体与职业画家的主导地位。至元代,因科举长期停废、汉族士人仕
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恒温展厅中,一卷元代绢本行书静静陈列。当游客的目光掠过"感兴诗二十首 朱熹"这行清秀题字时,很少有人能想到,这卷看似寻常的书法珍品,竟藏着跨越初唐、南宋与元代的文化对话。赵孟頫60岁所书《朱子感兴诗并序》,以"绵裹铁"般的笔力,将陈子昂的诗魂
前些日子,我偶然在图书馆的旧书堆里翻到一本《赵孟頫书法集》,随手翻开,就撞见了那幅《相州昼锦堂记》。纸页泛黄,墨色却依然鲜活,像一捧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,清冽得能照见人影。
在赵孟頫的书法艺术生涯中,《崑山州淮云院记》无疑是其大楷作品的巅峰之作。它展现了赵孟頫"笔笔潇洒隽永,字字富有弹性"的艺术追求,也体现了他"变扁阔厚重为清朗疏宕"的书法理念。
至大二年(公元1309年),五十六岁的赵孟頫发誓要临遍《淳化秘阁法帖》全卷。自此用六年时间,在六十一岁时将全部十卷通临完毕,堪称用工至深至勤。“书法之不丧,此帖之泽也。”是他对《阁帖》给予的极高评价。
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恒温展柜里,赵孟頫《感兴诗》长卷如一条墨色长河静静流淌。这幅317.4厘米的行楷巨制,将朱熹的理学哲思与陈子昂的盛唐气象熔铸为28.4厘米高的笔墨交响。当我们将目光从王羲之《兰亭序》的神龙本移向赵孟頫的《临王羲之书册》,会发现这位元代宗师不仅
赵孟頫元代书法家,最叫人过目不忘的,就是那一手圆润又带劲儿的笔法、严谨中不失灵动的结构,还有他那种把古人的精髓消化之后再创新的本事。他的字既有唐楷那种一笔一画的规矩和框架,又融进了行书那种流畅自如的意趣,整体看上去温柔优雅,但骨子里透着一股刚劲,写得那叫一个潇
在赵孟頫的笔下,行书像一叶小舟,随风而动,轻盈自在,却始终不失方向与节奏。
在赵孟頫的笔下,楷书却并不板滞,而是有一份清声悠悠的韵味,宛如一曲玉笛清歌,在法度中流淌出风雅的书卷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