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宫7米行书神作:赵孟頫为高僧写传,笔墨里藏着元代精神密码
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书画库房中,一卷长达7.15米的行书长卷静静伫立。它纵仅25.3厘米,却在狭长的纸面上铺展着239行近三千字的笔墨传奇,这便是赵孟頫中晚年的巅峰之作——《高峰和尚行状》。这幅跨越700余年的国宝,不仅是“元人冠冕”赵孟頫的书法绝唱,更是元代文
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书画库房中,一卷长达7.15米的行书长卷静静伫立。它纵仅25.3厘米,却在狭长的纸面上铺展着239行近三千字的笔墨传奇,这便是赵孟頫中晚年的巅峰之作——《高峰和尚行状》。这幅跨越700余年的国宝,不仅是“元人冠冕”赵孟頫的书法绝唱,更是元代文
芳泽无加,铅华弗御。云髻峨峨,修眉联娟,丹唇外朗,皓齿内鲜。明眸善睐(lài),靥(yè)辅承权。
赵孟頫(1254年-1322年),是南宋末至元初著名的书法家、画家、诗人。他博学多才,能诗善文,懂经济,工书法,精绘艺,擅金石,通律吕,解鉴赏,尤其以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。在绘画上,他开创了元代新画风,被称为“元人冠冕”。他亦善篆、隶、真、行、草书,尤以楷、行书
这几年,赵孟頫的书法似乎又火了一把,可别以为只是在古典圈默默流传,实际上,科技和市场都在不断给他“补刀”。
近期的最新展览、学术研究、教育应用等多方面的新动态,为我们提供了更丰富、更立体的理解视角,让这幅作品的影响力不断延伸。
69岁的赵孟頫将《兰亭序十三跋》残稿塞进火盆,半锭碎银从宽袖滑落,在青砖上砸出冷响。
近日故宫博物院“晋唐书法菁华展”的展厅里,发生了件让老书家们哭笑不得的事——一卷千年没露面的唐拓本《新集金刚般若波罗蜜》,居然被年轻观众当成了赵孟頫的“早期作品”。
鲜于枢(1246-1302):元代著名书法家及理论家,与赵孟頫、邓文原并称“元初三大家”,在书法领域成就卓著,亦通绘画、诗歌、音律及文物鉴定。
香港第二轮秋拍在佳士得接近1.6亿的倪瓒作品中迎来小高潮,但整场我最关注的其实不是倪瓒,而是一件极可能是赵孟頫真笔的《枯树赋》。
绍兴兰亭边上,一块被雨水泡软的土坡里,考古队员扒拉出一只灰扑扑的陶罐,罐口塞着一团黑乎乎的毛笔头,像被谁随手丢弃的烟头。
赵孟頫的楷书在《真草千字文》中展现出典型的“赵体”风格。其笔画圆润流畅,结构严谨。例如“天”字,横画起笔稍重,行笔轻盈,收笔顿挫有致。捺画向右下方舒展,笔力雄健,整个字显得端庄稳重。这种楷书风格融合了唐楷的法度森严和二王(王羲之、王献之)书法的灵动之气。赵孟頫
赵孟頫的《洛神赋》是元代书法艺术中的瑰宝,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。以下是对赵孟頫《洛神赋》的详细赏析:
元延祐三年(1316年)的深秋,大都皇宫的烛火彻夜未熄。62岁的赵孟頫握着狼毫笔,在宣纸上落下最后一个遒劲的篆字,完成了元仁宗敕命书写的《帝师胆巴碑》。这纸纵33.6厘米、横166厘米的墨迹,既记述着藏传佛教高僧胆巴的传奇一生,也暗刻着这位宋室后裔半世浮沉的无
至大三年(1310年)深秋,大都(今北京)赵府的松雪斋里,炭火烧得砚台里的墨汁滋滋冒热气。
家人们,咱先掰扯掰扯现实:现在的同学们,白天抢上课,晚上窝被窝;平时应酬拼酒量;每次都是外卖解决一日三餐。但是其实这样却是在不断的给自己的肝脏“上刑”,每天这个情况都会让自己的肝脏变得很严重。大数据显示我国已经有3.5亿以上的脂肪肝患者了,甚至有超过4亿的人是
历朝历代有很多的书法高手都喜欢抄写诸葛亮的写的《出师表》,比如唐朝的李邕,北宋的苏东坡,元朝的赵孟頫,明朝的文徴明、董其昌等等,这些大书家都曾抄写过这篇《出师表》。这些大书家的水平,无疑都是顶级的高手,在他们笔下,这幅《出师表》都彰显出了自己独特的书法个性。在
赵孟頫(1254-1322)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、画家和文学家,其书法以楷书、行书见长,风格秀逸典雅,被誉为“赵体”。《明肃楼记》是赵孟頫为某一楼阁(明肃楼)所作的题记,内容涉及楼阁的建造背景、人文意义或景观描写,文体多为骈文或散文。赵孟頫常为寺院、楼台撰写碑文
赵孟頫的《东铭》行楷,堪称书法史上“雅劲兼修”的神作,其笔锋圆转流润、结体端庄匀称,既藏晋唐法度,又显灵动气韵,让人见之直呼“笔能‘写活’纸,字可醉千年”。
在明代中期的书法史上,姚绶的名字或许不如文徵明、祝枝山那般响亮,但他的行书《云蕉篇》无疑是一件被低估的杰作。现藏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的这件作品,纵30.5厘米,横781.8厘米,以其舒展流畅的笔意和从容不迫的气度,展现了一位隐士书家的独特魅力。
《问道:南怀瑾品读道德经》是南怀瑾先生的经典代表作《老子他说》的精华选编版,从修身、处事、养生、管理等等不同角度品读《道德经》。全书左页为《道德经》原文,原文特别选用了赵孟頫小楷《道德经》作为墨宝,既有文化厚重感又形式新颖独特;右页则是南师精要凝练的解读,解读